请输入关键字
top
蜂花借李佳琦事件上79套餐是不是不讲武德?
时间: 2024-04-13 10:00:06 |   作者: 果汁品类

  9月10日,李佳琦直播间“哪里贵了,打工人反省自己”的言论为一场舆论风暴拉开了序幕,但那时谁也没想到,他为花西子委屈抱怨的那句“国货很难”竟真的意外促成了一场盛大的“国货狂欢”。

  而这场“国货百团大战”便是始于“吃瓜迅速”的蜂花在自营店铺连上了多个79元五斤半的洗护品套餐,“蹭热点”称“看看79元能在花花这里买什么”成功吸引网友们的追捧,并成功登上热搜——一天涨粉50w,多款产品卖断货。同时,慢慢的变多的老牌国货也加入了这场“商战”,纷纷推出79元套餐,并用接地气的方式与同行、网友们积极互动。

  卖断货的蜂花也没“闲着”,开始卖起了鸿星尔克,雪莲冰块直播间卖起了白象方便面和蜜雪冰城,鸿星尔克主播拿鞋用蜂花洗头发、吃白象方便面、镜头前摆满了国货……

  花式营销的老国货品牌们一时风头正盛,而这种热闹的现象也被网友们笑称“国货百团大战”。

  这场颇具出圈代表性的营销事件让蜂花这个国货品牌走入了营销人的视线,引发了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此,CMO Club特别邀请了数位营销行业资深从业者,将带领大家一起探讨蜂花在这场事件中的经营销售的策略及背后的原因,并分析其未来可能面临的品牌风险及如何承接当下热度。让我们大家一起探究:

  蜂花在这次事件中的营销玩法为什么能出圈?为什么消费者端不反感这种玩法?

  蜂花在营销中是否过度借用了李佳琦直播间事件?这种借用热度的方式是偶然吗?是否可持续或者可复制?

  蜂花采用了此种经营销售的策略,未来是否有几率存在一些潜在品牌风险?如果有,是什么?如何避免?

  近几年,几大国货品牌都曾陆续“喜提热搜”,如鸿星尔克、白象、汇源,像蜂花这类国货品牌在经历“爆红”后,该怎么样做,才能承接好当下的热度,把短期流量变为长期流量呢?

  观点/张东 90后,北大物理,戏格文化CEO,想象力基金合伙人,大地之心身心灵平台联合创始人

  首先,我想讲一下为什么蜂花在这次事件中使用了“阴阳怪气”的经营销售的策略,却没有遭到消费端的反感。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蜂花与所有被冒犯或吃瓜的消费者站在一起,而且他们还给这些消费的人带来了实惠——79块钱的实惠。同时,他们的产品也具备不错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他们替这些被冒犯的消费者发泄了一波嘲讽情绪,对整个事件的嘲讽,对这个人的嘲讽。这样一来,消费者得了实惠,看了热闹,还发泄了不满,那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反感呢?

  接下来,我想反驳一下关于有些行业人士讲蜂花这么做属于是没有品牌温度和道义的一些问题。首先我觉得蜂花这方面其实是并不缺乏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从消费者的方面出发去考虑问题的,不仅考虑到价格层面,还对消费的人提供了情绪价值支持,这也是他们的品牌好感度和温度所在,这一点他们做到了。

  另外从商战的角度来评判所谓的道义和道德也是不太合理的,我认为在当代传播环境下,营销人更需要研究新学问而非做老学究。蜂花在不去踩踏法律边界的前提下,不去伤害任何受众和消费的人品牌好感度的前提下,去拉动自己的品牌好感度、流量和产品销量是绝对没问题的。

  就当我是老古董吧,我不是很赞同蜂花的这场营销。我还是相信奥格威老先生的一句话:不想让自己老婆孩子看的广告,不要做——至少我不会得意洋洋的对儿子老婆说:你看,这事是你爹做的,怎么样?机智吧。

  你是愿意让你的孩子在一个人人都等着你摔一跤然后踩着你往上爬的班级里,还是愿意扶一把的班级里?至少我希望我的孩子是那个去扶一把的,而不是踩一脚的。我把我投的品牌当我的孩子。

  汇源曾是我的老客户,“有汇源才叫过年”就是吴有音导演和我一起攒出来了,朱新礼老总很喜欢。我也是老上海人,蜂花洗头膏用了很多年,比很多洗发水都好用。国货之间不应该是零和,就像宝马和奔驰的互黑,百事和可口之间的互踩,更多的是一种相互成就略带调侃。

  我不太喜欢79这个梗,想了半天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接儿子时听他讲学校里那点鸡毛蒜皮的事,说有个同学给老师做了个表情包被年级通报了,我问那你们有没有疏远他或其他什么的,我儿子说我不靠这种手段赢的;过了一会儿,他又补充了一句,万一哪天轮到我呢。品牌就是择手段,不是不择手段。

  此情此景应浮一大白:忽闻二八还复来,耄耋老牌赋新声;我愿国货重抖擞,微躯此外更何求。

  蜂花这次之所以能出圈,并且得到消费者的接纳和喜爱,主要原因其实是因为其产品的内核——量大且平价。这两年,蜂花的营销策略一直围绕着这个主打点展开,通过卖萌或“卖惨”等方式多次登上热搜,将量大又平价的特点传达给消费者。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大家的收入可能都有压力,所以蜂花这种高性价比的产品特别受欢迎,消费者也因此对它产生了好感。

  而这次蜂花借用李佳琦直播间的事件设置79元套餐出圈,这种营销策略也并无不妥。像这样借用热门话题或者人物来进行营销的方式很常见,只要不过度,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的。何况蜂花也就是借用了李佳琦直播间的一句话来吸引消费者,并没有踩其他品牌或者过度消费李佳琦的形象。

  至于这种借用热度的策略是不是偶然,这其实要看各个品牌的基因了。对于蜂花来说不是偶然,因为过往蜂花就曾抓住类似机会多次出圈了,对于别的品牌来说,可能跟风很容易,但能不能持续复制还是看品牌的敏锐度和策略能不能跟上。

  在我看来,蜂花在这次事件中的营销策略能够成功出圈,并且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蜂花巧妙地借用了李佳琦直播间事件的热点,通过推出79元套餐,成功地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和讨论。这个策略不仅让蜂花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曝光度,还让许多消费者对蜂花的快速反应纷纷叫好。

  其次,蜂花的这种营销策略与消费者的情感形成了共鸣。由于李佳琦怼粉丝事件引发了全民共愤,消费者对于这个事件中的“79元眉笔”普遍反感。此外,当下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很多消费者的收入和就业面临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李佳琦怼粉丝事件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被冒犯”的感觉。因此,有“义士”站出来反怼“花西子79元眉笔”,就像是举起了一杆大旗,立刻将具有相似情绪的人群引至麾下,形成了一种同仇敌忾。

  从销量、KPI这些数据来看,确实立竿见影地增加了销量、增加了品牌知名度。但如果是从品牌在用户心中的定位、人格化等角度来看效果,则见仁见智。

  短期内收获的巨大红利,更多的是一时利用热点“抖机灵”的产物,而并不能形成规模化复制,也无法成为稳定的产品营销策略,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唯一能够对未来形成的影响是:蜂花的品牌知名度提升了,但提升归提升,口碑是向正面提升还是向负面提升,就需要时间来检验了。单次事件可能不会影响大趋势,但品牌点点滴滴的人格化的表现与互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用户对它的感受和评判。

  不过反过来想:如果蜂花认为自己需要赢得的用户就是停留在这样的认知层面、只挣他们的钱就OK了的话,那蜂花可以毫不犹豫地继续走这条路线、继续立这种人设。

  观点/蔡彦芳 组织文化与雇主品牌专家,全景求是联席CEO,如果生命成长平台联创,前|贝壳 滴滴 阿里等千亿大厂组织文化和雇主品牌负责人,ICF国际认证教练

  首先需要说,蜂花的出圈并不是因为这一次的李佳琦事件,蜂花品牌早就凭借接地气的人设拥有优秀的路人缘,其次回到这次事件上来,能出圈建立在几个因素上,一是蜂花的产品向来在心理上是和消费者站在一起的,因此拥有非常好的路人盘,二是营销方式刚好卡住了李佳琦事件的几个重要因素,“国货品牌”,“性价比”,以及“消费者理解”,三是热点卡得及时,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趁热打铁。

  消费者不反感的因素也是几个,一个是蜂花通过长时间的营销塑造的幽默人设和厚重的路人缘,二是蜂花产品本身的优势,三是尺度卡得适宜,以自我调侃为主,而非采取攻击的状态,四是通过和其他国货品牌的互动,拉起了规模效应,形成一种超越事件本身的话题性。

  一是发言尺度问题,从官方的角度参与,在话题内容,发言内容等方面,都需要把握尺度,必须要站在大众角度,且不具强感彩的发声,否则很容易变成恶意商业竞争;

  二是品牌人设,在参与此类话题时,需要和自身品牌人设相符合,不是所有的热点都可以蹭,只蹭符合人设且调性合适的热点,否则很容易陷入营销过度的怪圈,反而引发反弹;

  三是实力是否过硬,此类营销必须建立在自身不会被划为消费者目标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给自己挖坑。

  作为营销人,我们应该以一个全局的视角来审视事物。虽然蜂花能够理解并利用大众情绪来推广自己的品牌,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地方,但是如何正确地利用这种情绪,而不是仅仅追求流量和炒作,是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

  我认为,如果蜂花只是在李佳琦事件后巧妙地利用了一下这个“79”,那大家看完一笑置之,这个事情就结束了,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一直抓住这个事件不放,持续进行多轮的“炒作”,那么这就违背了品牌营销的初衷。营销的根本目的是传播品牌和产品的价值,给目标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而非为博眼球而博眼球。

  另外,蜂花现在对消费者打出的最大价值点是“便宜”,但其实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性价比高、品质好的产品,而不仅仅是便宜货,所以在这一方面蜂花可能也需要再注意一下。

  从品牌角度,个人觉得蜂花这么做没问题。蜂花品牌的定位本身就是走亲民路线,借助一个热点事件,做一波销售,从促销策略上来看,无可厚非。这本身既不是恶性竞争,也没有落井下石或者墙倒众人推。

  至于是否有“故意内涵”的嫌疑?品牌之间相互“内涵”,在营销中也是常见的情况,比如汽车行业的BBA(奔驰、奥迪、宝马),经常相互之间玩梗,相互内涵,还一起造声量,不亦乐乎。这也是社会化营销的一个常态。至于成为社会热点,很多时候,这并非品牌有意为之,而是消费者或者网民借机“狂欢”,自来水们的自发行为,一种社会大众心理情绪的表达。就像最近社媒上疯传的华为的“遥遥领先”,同样也是在内涵竞争对手。为什么大家就没有争议呢?

  我们总说品牌的“人设”,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品牌。品牌可以有瑕疵,比如低价可能会带来包装不够高大上、产品科技没有那么先进,但品牌只要有坚持住的东西,经过市场的考验,就必然能得到它的消费者的认可。这个时代的品牌,需要坚持的是品牌的坚持,并把这种坚持做到极致。因为品牌的信仰,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可能是物质的需求也可能是心理的需求。就像蜂花,低价、亲民,几十年如一日。成就品牌的,一定是铁粉,一定是口碑。

  另外,再说说看似有道德瑕疵的一次营销动作,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消费者的认可呢?背后的原因我想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就是上面所说的,蜂花一贯的品牌定位,契合了事件的消费者情绪,所以它并非蜂花硬蹭流量,而是自然而然的蹭热度。它有资格蹭。你们要买性价比高的东西,来吧,我就是性价比本比。第二个原因是,在社会舆论事件中,情绪优先于道德。蜂花的营销中,唯一的道德瑕疵是“79”的应用,或许就是赶巧,或许是有意,但在消费者的大情绪下,这点不重要了。随着中国制造品质的普遍提升,消费者不再迷信大牌;而且这两年消费降级、民族情绪,以及中国社会千年一贯的仇富情绪,消费者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价格,在这种大情绪下,消费者会极大地包容这些可能有道德争议的营销动作。

  消费市场的变化表明,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所谓的高大上和端着的东西,而是更喜欢有共鸣的、接地气的东西。李佳琦的翻车就是由于没有做好与消费者的共鸣。蜂花等国货品牌也正是因为是95后、00后在运营,这些年轻人非常了解当下的媒体环境和网友受众喜好,所以有机会通过社交媒体成功把握住了时机和话语权。但如果国际大牌们也学会了这一方式,那么我们国货品牌社媒领先的优势还能持续多久呢?

  从营销动作的维度讲,小、快、灵的,有本土特色的,消费者喜欢的——我觉得就是对的,这点没错,至于教科书上写的东西呢,有很多也都是要总结沉淀以后才知道的。

  不过,虽然蜂花确实在短时间内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涨了50w粉丝,但未必见得能把这些粉丝沉淀为私域客户,或者说很难通过这类营销活动沉淀品牌资产——因为调动网友的怀旧情感,让其为品牌做信仰充值的玩法只能是一时的、而非可持续的营销方式。从这个角度讲,花西子现在肯定不是赢家,那蜂花也未必是赢家。

  谁是赢家呢?我觉得是平台,是抖音。抖音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可能取代了以往的微博等平台,真正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产生了“破圈效应”获得了更大的流量。

  最近几年,新国货的兴起让很多人对中国品牌产生了新的信任、信心和希望。但是这次李佳琦直播的翻车和蜂花的爆红,让我看到人们对价格的敏感和情绪的波动——这其实令我有另一个担心。

  像蜂花这样的品牌,如果形成了低价、朴素、物美价廉的形象,虽然会赢得一部分群众的好感,但这是否也会奠定和强化中国品牌的低价形象?品牌的运作空间会因此变得很弱。这也可能是给中国品牌带来的一种局限性。

  换言之,在一个国家的品牌矩阵中,应该包括高中低不同价位段,它们代表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不同人群的诉求和期望。而中国品牌在中低高端三个端其实有很大的缺乏,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奢侈品牌。

  我很想让大家深入思考一下,中国品牌的高端化到底有几条路可走,能否走得通?在消费品这种大众消费品中,我们能否做到真正符合消费者心中的高品质、高价位的品牌?

  现在的时代特征对品牌建设不太友好,因为人们的注意力极度分散,大家没有耐心去做时间的朋友。而品牌的累积需要长时间的坚定不移的贯彻和执行,也需要一定的消费人群给予情感偏好和情感容错率。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群众基础和品牌信心,加上外部环境的焦虑和动荡,我很担心中国品牌可能熬不过从短期流量变长期流量,从网红变长红的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迎来这样的品牌崛起或爆发,中国品牌可能又会回到30年前一样,只能在低终端上面去打价格战,去做不停迎合市场需求的营销举措,而无法体系化的深耕品牌,沉淀可以抵抗不确定性的品牌资产。

  近期,蜂花“蹭李佳琦翻车热点”的经营销售的策略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一家老牌国货品牌,蜂花此举无疑是成功提升品牌知名度。然而,关于这一营销案例的效果,却引发了众多争议。

  在此我们不做评说,只甄选了一些行业观点展示出来,也欢迎大家评论区一起交流探讨。

  无论如何,蜂花作为老国货品牌的代表,正在引领着这个群体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对这些老国货品牌的未来充满期待,期待他们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展现出更加出色的表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