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毕节:持续创造性开展好“理论宣传二人讲” 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时间: 2024-02-09 00:38:32 |   作者: 运动饮料

  原标题:毕节:持续创造性开展好“理论宣传二人讲” 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合:“红军分我两斤盐,拿着盐巴心里甜。穷人一年忙到头,难挣一斤盐巴钱。”

  胡丽莎:在大方县的瓢儿井,曾经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红军分我两斤盐》,这首民谣真实反映了当时瓢儿井群众吃盐难的情况。直到1935年4月,红九军团智取瓢儿井开仓放盐后,这样的窘况才得到缓解,红九军团的这一惠民之举,在人民心中扎下了根。

  杜苓:20世纪30年代,贵州人民食用的川盐大部分是靠人力到四川自流井背运。由于运输工具落后,四大盐岸长期被官僚豪绅把持,他们大量囤积食盐,抬高盐价,穷苦百姓常常吃不上盐,盐对于穷苦百姓来说,比金子还贵。

  胡丽莎:为了能省盐,老百姓每顿吃饭时只用一小块盐在菜汤里涮一涮就赶紧捞起来,称“涮涮盐”。

  杜苓:有的家庭则是在吃饭时每人舔一下盐,一顿饭最多舔两三次,称“舔舔盐”。

  胡丽莎:有的在炉火上方吊一小块盐,吃饭时取下来在锅里浸一下,称“吊吊盐”。

  杜苓:在智取瓢儿井后,红九军团领导深知“干人”们吃盐之难,于是决定,没收官绅盐仓,将官盐全部分给“干人”,方法是根据群众的家庭情况,平均每人发给3斤盐块。红九军团在瓢儿井休整了三天,这三天,红军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是人民的大救星,红军才是真正为“干人”谋幸福的队伍。

  胡丽莎:其实,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即便缺医少药、断粮欠饷,依然处处体恤着沿途穷苦百姓,至今仍口口相传的许多故事都是当年红军爱民助民的鲜活见证。

  胡丽莎: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深深渴望。

  胡丽莎:去年10月,我们到大方县凤山乡谢都村走访宣传,村民们正在过彝族年,庆祝丰收,村里的红歌队用彝语演唱的一首《党啊亲爱的妈妈》,歌声悠扬,久久回荡在山谷,她们用这样的方式,呼唤一位叫索卓索玛的“阿妈”。

  杜苓:这位“阿妈”叫陈永凤,是谢都村原村主任,索卓索玛是她的彝族名字,意为美丽的杜鹃花。2018年11月,脱贫攻坚正值冲刺阶段,陈永凤白天处理安全饮水问题、指导产业体系调整,晚上研判问题,报送情况。长期超负荷工作,她病倒了。

  胡丽莎:医生叮嘱她:“你这是脑梗,至少住院休养一年,不然会有生命危险”。

  杜苓:陈永凤急了:“一年,那么长时间,我的村子怎么办?”她不顾医生劝阻,不顾家人反对,义无反顾回到了村子里。

  胡丽莎:重回岗位的陈永凤又风风火火干起来了,这一年,她扩大了集体养牛场,组建了村劳务公司。

  胡丽莎:在陈永凤的带领下,2019年,全村147户贫困户452人全部脱贫摘帽。她总是说:“谢都村是我的家,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杜苓:早上,你会看到她去乡里跑了四五趟,给困难群众争取补助;夜里,又听到她送一位突发疾病的老人去医院检查。

  胡丽莎:今天她给学生送来书包和钱,明天她又奔忙在跑销售的路上,能歌善舞的她还组建了谢都村第一支红歌舞蹈队,把村民们的幸福和快乐唱出了大山。

  杜苓:各位明白陈永凤生病还坚持工作,劝她去检查身体,陈永凤却说:“没事,我撑得住,虽然咱村脱贫了,我也要带领大家多挣点钱。”就这样群众的事情她一刻放不下、等不得,而自己看病的事情却一拖再拖。

  胡丽莎:2019年11月27日,夜幕降临,陈永凤带领村干部走村串户,大家看她脸色不好,劝她赶紧回去休息。

  胡丽莎:然而这一天竟成了她人生的最后一天,晚上7点她在工作群发出这条消息后,突发脑溢血倒下了,来不及告别,50岁的生命定格在她倾注心血的这方热土上。村民们热腾腾的那碗杀猪饭她没能吃上一口;《党啊亲爱的妈妈》这首歌她还没能教大家唱完;远嫁的女儿回来了,娘儿俩没能说上一句贴心话。

  今年,谢都村的冬荪、猕猴桃又丰收了,红歌队里会用彝语唱革命歌曲的村民慢慢的变多了,陈永凤曾说要发展林下经济,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乡村振兴踏步向前,村“两委”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带领村民们把800亩天麻种在了一棵棵杜鹃树下,在杜鹃树下唱起了《党啊亲爱的妈妈》。

  杜苓:这就是村民们的“阿妈”,是群众的贴心人,是党的好干部,她甘愿穿梭在大山深处,围坐在群众中间,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有的只是点滴忙碌,默默坚守的身影,有的只是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胡丽莎: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亲民爱民,为民护民,就能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杜苓:革命战争时期,红九军团开仓为群众发盐,今天,我们党员干部理所当然要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发言。

  胡丽莎:我们还需要收集社情民意,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为人民群众的烦心事发言。

  胡丽莎:不管你身于何地、居于何职、处于何境,都要有人民情怀,要从始至终坚持党的宗旨,实际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里装着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未来无比宽阔!

  张鑫:在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上,一首满是毕节元素的歌曲《奢香夫人》响彻亚运赛场,这首歌曲在全网获得百亿级播放量,也让乌蒙深处的毕节再次成为全网热点。但正如歌词中所写,“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曾经十万大山锁出路、筚路蓝缕写艰辛,绵延不绝的大山让毕节的优势难以凸显。

  何舟:虽然面对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等难题,但这挡不住毕节儿女万众一心战胜贫困的决心。2020年底,毕节市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98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6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张鑫:2022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推动毕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其中赋予毕节“建设乡村振兴新典范”的战略定位;提出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着力解决农业发展弱、农村空壳化、农民收入低等问题,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为脱贫地区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树立典范。如何“建设乡村振兴新典范”,重点是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何舟:说到这,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靠产业走向致富路的代表,他就是威宁自治县石门乡的村民邵才银。而谈到邵才银,就绕不开他家的四栋房子。这四栋房子,分别是一栋土墙房、一栋小瓦房、一栋二层小楼房、一栋小别墅。它们代表了邵才银家从一贫如洗到住别墅开小车的四个阶段。这些年,通过种烤烟,他变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4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见到了外面的世界。

  张鑫:2023年邵才银家继续种植烤烟。我们回访了邵才银,看看他今年的收成如何?

  (邵才银:今年的收入很不错,光是卖烟就赚了15万元,明年我还准备扩大种植培养面积,我相信只要踏实能干,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张鑫:如今,全市160万亩基本烟田已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金叶飘香承载了山区群众致富的希望。

  何舟:2023年,全市烟农收入突破21亿元,并且连续多年保持增长。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小烟叶长成大产业,一山一水间,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生机画卷正悄然展开。

  张鑫:这些年毕节取得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取决于全市上下,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忠诚之志,奋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何舟: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重点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近年来,毕节全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破解农业发展弱等问题,努力在产业兴旺上真抓实干。

  何舟:被誉为“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的纳雍县,通过打造生态、有机、绿色茶叶基地,成为毕节茶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纳雍县气候冷凉,平均日照短、昼夜温差大、空气中水分含量高,生产的茶喝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口感。

  何舟:那是必须的,目前常年在茶园基地务工的村民达200多人,公司每年支付给村民的工资就达600多万元,一大批村民通过在家门口的公司务工过上了好日子,7000亩茶园织就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绘就了“山还在那里,但山已不是那座山”的生动发展图景。

  何舟: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催生新作为。现在的毕节,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到安逸雅致的村民居舍,从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致到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从村民辛勤劳作的动人身影到游客络绎不绝的热闹景象,毕节,正在乡村振兴之路上阔步前行。

  合: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齐心协力干、加油好好干,以实干作答,用实绩交卷,在新的赶考路上铸就新的伟业,奋力描绘毕节乡村振兴新画卷!

  马睿:大家好,我是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屯上村担任驻村的马睿,是“毕须有理”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员。

  杨云:大家好,我是“毕须有理”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员杨云,来自织金县官寨乡妥倮小学。

  杨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官寨乡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走旅游产业化道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马睿:官寨乡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旅游资源丰富,织金洞闻名天下,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等殊荣。著名作家冯牧游览后不禁感慨:“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

  杨云: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毕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官寨乡依托织金洞的引领辐射,让旅游业态“多点开花”。

  马睿:无论是阳春三月的千亩樱花,还是点染清秋的百亩菊花与果林都值得一游。这些年,官寨乡红岩村依托织金洞,“旅游饭”越吃越香。居住在高山大河间,勤劳的村民硬是把零散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花果山”,大家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客人来到我们家,抬头摘水果,低头吃烙锅。”村民鲁阿婆利用自家的300多棵柑橘树开起“林下餐馆”,经营农家乐年收入超过20万元。时下正值柑橘成熟时,枝头硕果累累,林下客来人往,好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美丽画卷。

  杨云:因地制宜唱响旅游发展“三部曲”。第一部曲——唱好对外文旅曲,官寨乡依托织金洞、乌江源百里画廊的辐射带动,做好村级文旅产业文章。第二部曲——唱好对内绿色发展曲,以绿色发展为指引,全力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和林下家禽养殖。第三部曲——唱好非遗文化曲,继承发扬苗族蜡染刺绣传统工艺,围绕乡村民俗、饮食文化、名人文化、民居文化、民族风情深度挖掘旅游资源。

  马睿:屯上村有个溶谷苗寨,原名叫大槽口。寨子周围岩石,整个村庄找不到一块像样的地。人们在的石缝中,栽些苞谷、土豆和瓜果。辛苦一年,不够吃半年。当地人常说:“大槽口地不多,庄稼插在石窝窝,土豆疙瘩当顿顿,酸菜也难吃一颗。”这些年,通过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屯上村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荣获“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

  杨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推进乡村旅游。

  马睿:动员群众“要致富,种果树”,群众纷纷响应,种植了经果林万亩以上,包括玛瑙红樱桃、李子、枇杷、杨云梅、茶叶、花椒、柑桔等种类。

  杨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给予了我们新的发展机遇。走旅游产业化道路,大力宣传乡村特色产业,让农村变为人们的向往之地。说到宣传,当地开通了抖音号“驻村书记话振兴”,宣传推介村里的自然风光、农家乐、经果林……将游客流量变为“留量”。

  马睿:毕节好,家乡美,我的家乡我代言。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要想口袋富,脑袋必须有思路。我想带领乡民们一起把家乡的好产品分享给大家,我们大家一起助力乡村振兴。

  合:我们坚信,经过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一幅“春来百花香满寨,夏日游客吃新来,秋季硕果压枝头,冬年户户笑开怀”的画卷定将变成美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