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2021饮料业盘点:新茶饮进入瓶颈期能量饮料成趋势
时间: 2024-02-19 19:13:10 |   作者: 粗粮王

  目前,疫情依旧影响着快消品市场,饮料行业也处于漫长的复苏期。在过去的这一年中,有的品牌成功上市,但后劲不足;有的品牌深受老化困扰,亟待转型;也有品牌内外交困,问题重重。

  2021年,饮料最出圈品牌非蜜雪冰城莫属,凭借洗脑的“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广告词,蜜雪冰城交网络在各大社平台的多个圈层爆火。奈雪的茶(也不甘示弱,成为“新茶饮第一股”。

  另一方面,传统饮料品牌受到冲击:国民饮料汇源果汁正式告别长期资金市场;可口可乐(KO)公司以56亿美元收购运动饮料制造商BodyArmor全部控制权,成为可口可乐历史最大品牌收购案。

  东鹏饮料(605499.SH)也成功成为“中国功能饮料A股第一股”。随着健康理念不断被认可,能量饮料和气泡水等具有健康标签的饮品越发受到追捧。

  2021年初,香港联交所通告,将于2021年1月18日起,取消汇源果汁的上市地位。由此,一代“国民饮料”正式告别长期资金市场。不过,汇源在饮料市场依旧面临着众多国内外品牌的激烈竞争。

  截止目前,汇源依旧背负着巨额债务,昔日的果汁大王若想要东山再起,困难重重。

  实际上,国产老牌饮料品牌也在寻求新生。在“国潮热”的消费趋势下,以北冰洋和冰峰为代表的老牌国产汽水向长期资金市场发起冲击。

  12月,冰峰饮料招股书遭证监会54问,被质疑存在利益输送;北京老牌汽水品牌北冰洋也依据母公司安排处于注入上市公司的进程中。

  不过,到了8月,北冰洋要注入的上市公司大豪科技发布公告称交易审查被中止。

  饮料市场不会缺乏新鲜血液。随着消费者能力的提升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新式现制茶饮受到年轻人的热捧和长期资金市场的追逐,中国新式茶饮市场快速地发展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茶饮市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11月,2021年新茶饮领域融资已超30起,总金额超过120亿元。

  2021年6月,作为“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将新式茶饮的热度再一次推向高潮。蜜雪冰城也已在2021年9月底启动A股上市辅导,喜茶也不时传出将登陆长期资金市场的消息。

  不过,上市后奈雪的茶股价接连下跌,业绩也不乐观。据悉,由于受疫情的持续性反复爆发、国内消费转弱等因素影响,预计奈雪的茶2021年全年录得收入较2020年的增长幅度低于预期。

  2021年5月,由于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郑州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35家蜜雪冰城门店限期整改;8月,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长安商场店被媒体曝光出现产品标签随意更换、手套不戴等食品安全问题;9月,茶百道被曝过期原材料更换标签接着使用,宣传鲜果制作但部分产品用果浆替代。

  对于新茶饮品牌而言,登陆长期资金市场固然是持续扩张的重要方式,但若想要在市场中建立长久优势,寻找持续盈利模式才是关键。面对行业的竞争激烈,包括新式茶饮在内的各类新老饮料品牌都开始寻求差异化发展。

  新兴饮料品牌的不断崛起,蚕食着国内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巨头为首的碳酸饮料市场。

  去年开始,国内饮品消费逐渐趋向于功能性饮品。0糖、低脂、气泡水等具有健康标签的产品受到热捧。想要抵御新兴品牌的冲击,需要企业在细致划分领域寻求产品的多元化。

  除了标志性的可口可乐收购运动饮料制造商BodyArmor全部控制权外,国内娃哈哈、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饮料品牌也在逐步布局和推出功能饮料产品。

  去年5月,东鹏饮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功能饮料A股第一股。三季报显示,2021年1-9月,能量饮料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为东鹏特饮主要的收入来源,出售的收益为 53.38 亿元,同比增长 41.74%。

  此外,为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东鹏特饮还推出含气饮品、咖啡产品,以及老柑柠檬茶、陈皮特饮等新产品,并试图拓展北方市场,不过拓展效果有待显现。

  据悉,相比日本、美国等消费量较高地区,我国能量饮料消费只有其十分之一左右,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能量饮料行业起步较晚,但增长迅速。

  数据显示,2021年,红牛、东鹏特饮、体质能量、乐虎四大品牌共实现能量饮料零售额386.44亿元,在我国能量饮料市场零售总额中占比高达86.3%。

  疫情影响下,2021年至今,消费市场多个行业都出现涨价潮,饮料业也没有幸免。

  去年11月1日起,包括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在内的多款产品零售价上调,500ML瓶装可乐零售价3.5元,888ML零售价4.5元。

  1月4日晚间,香飘飘(603711.SH)披露公告称,对公司固体冲泡奶茶(含经典系列、好料系列)产品价格做调整,基本的产品提价幅度为2%-8%不等。

  对于这波涨价潮,有业内人士认为,源于上游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包括原材料以及运输费用等都在涨价。受成本上升影响,企业提价本身为了降本增利无可厚非,但企业能否保证提价后客户不流失还很难说。因此从发展的新趋势来看,这一波涨价对于食品企业来说或是分化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