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发展工业互联网人才是根本
时间: 2023-10-02 20:43:55 |   作者: 国际足联竞猜官网首页

  工业互联网是支撑工业智能化发展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形成的新兴业态与应用模式。工业互联网发展对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和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新的更加高的要求。针对中国工业互联网人才基础薄弱、缺口较大的形势,国务院发布的《深化“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的强化专业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育,补齐人才结构短板,充分的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意义重大。

  工业互联网通过智能化的软硬件系统强化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机器与人之间的智能交互,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劳动者不再需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将面对更为复杂的工艺流程,同时控制多种精密的智能机器。这要求劳动者要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掌握人机交互、数字化软件、机器运维、系统集成等更多新技能。

  工业互联网以平台为核心,集成云平台运维、工业数据分析、工业通信网络设备、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服务与软硬件产品,同时还需要与企业内外已有的IT平台实现无缝衔接。这要求劳动者具备开放创新思维,提高跨界协作能力,适应跨企业、跨地域、跨平台的虚拟化协同环境,与其他员工、供应商、客户及相关方交流共享信息。

  工业系统安全还要求一线劳动者具备强烈的安全意识,强化危险事件感知、位置识别、信号传输、数据分析与事故处理流程设计等知识及应急解决能力,尽早发现和处理问题,降低损失。

  工业互联网网络是实现工业系统互联和工业数据传输交换的基础,其技术创新和应用涉及网络和控制管理系统、标识解析、机器学习、CPS、工业软件等多领域多学科技术,其中标识解析、机器学习等技术还属于相当前沿的领域,需要大量技术创新人才从事研发创新和探索实践。对公司来说,工业互联网相关的网络改造与建设属于技术上的含金量高、投入大而见效慢的基础工程,需要集中专业人才开展新型网络研究、试验、测试和部署。构建适合我国长远发展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也需要依托专业人才加紧推进标识解析研究,对核心技术和应用方案做验证,形成体系化推进。对人才本身来说,需要善于创新、快速学习、灵活应变,掌握多领域多学科知识技能,提高专业方面技术素养。

  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核心载体,平台上汇聚了海量异构数据、工业经验知识以及各类创新应用,能够支撑生产运行优化、关键设备监测、生产资源整合、通用工具集成等智能化生产运营活动。这需要积累大量生产经验,熟悉建模、虚拟仿真工具,能够将经验转化为固化模型,并掌握数据分析工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及时发现生产现场状况、协作企业信息、用户市场需求等高的附加价值预判信息,通过精确计算和复杂分析,实现从机器设备、运营管理到商业活动的价值挖掘和智能优化。

  工业互联网将工业控制管理系统与互联网连接起来,意味着互联网安全风险向工业关键领域延伸渗透,网络安全将与工业安全风险交织,迫切地需要培育大量专业化安全保障人才。一是关键研发技术人才,需要形成兼顾网络安全和工业安全的研发人才队伍。二是管理和咨询服务人才,能够很好的满足工业互联网安全试验验证、安全监测预警、态势感知、安全公共服务等需求,形成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和服务人才体系。

  发展工业互联网,人才是根本。目前,中国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既懂工业运营需求,又懂网络信息技术,有较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紧缺,影响工业互联网应用深化。《指导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了“强化专业人才支撑”的要求,需要加快组织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政策,为提升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发挥企业作用,协同发挥高校、企业、科研单位、产业集聚区等各行各业作用。一是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建设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支持智能网络、工业软硬件、CPS等核心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和集中攻关。二是培养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和高端咨询人才。在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加强工业数字设计、系统集成、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以此为依托打造工业互联网高端咨询人才队伍。三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依托企业、产业园区、创新中心等载体,加强开放协同、创新创业等新理念教育,支持校企合作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人才“订单式”培养,针对一线劳动者开展智能机器操作、运维、人机交互等技能培训。

  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方面,支持地方、部门和企业设立引才项目,加大力度吸引海外工业互联网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推行工业互联网相关职业技能认定,提升公司和社会认可度,畅通产学研用各领域人才流动渠道。

  在人才评价和激励方面,加大对工业互联网领军人才、专业方面技术人才的激励力度,支持企业建立培养、评价、留人、用人相结合的制度体系,探索利用期权、股权、分红权、年金等多种形式激励专业人才。支持建立高技能人才职级晋升制度,为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宽的上升通道。